家具三合院

【懷德居】原本的傳統民宅三合院,因隨環境變遷,百年老屋雖剩遺址,但舊時記憶中,三合院凝聚家族的表徵,一直不曾消失。「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」,形骸不存,精神猶在,相隨心轉,因緣際會,幾經蘊釀,三合院終於有新解:懷德居結合家具圖書館﹝研究﹞森林夢工場﹝教學﹞與家具體驗館﹝推廣﹞三者合而為一,是為【家具三合院】,說是創舉,誰能否認。

基金會創辦人林東陽於 2003 年從台北科技大學教職退休,回到林口嘉溪老家。在門生故舊業界友朋的支持下,於 2004 創辦「家具知識館」,分享藏書與期刊,2006 接著開辦有森林夢工場之稱的「木工實驗學校」,營造學習木工的優質環境,2008 年再成立「家具體驗館」,展示國內外的好設計。短短 5 年,懷德居積極建構,集「研究、教學與推廣」大成的「家具三合院」,已然實現。「嘉溪曉山房」則是懷德居將知識館與體驗館加以整合的新空間,2020 年啟用,透過舉辦展覽、活動,積極與大眾交流,分享家具之美。

鏡頭來到三峽,2019 年,歷時六年籌建完成的木師基地,座落在臺北大學,懷德居從山上的私塾走進大學校園,在全新的教育場景中再實驗,透過通識課及多元的主題課程,懷德居準備將木藝介紹給更多人。木師基地承接林口森林夢工場的質樸特色,隱身於樹林,以木工教室為主的三合院建築,期許成為年輕學子體驗木藝的殿堂。

林口嘉溪

家具知識館

桃李久種自成蹊 老驥伏櫪志千里
揮別教鞭耕書園 退也不休建平台
藏書匯集懷德居 友朋羣聚嘉溪畔
新知交流唯斯處 經驗傳承好所在

——創設「懷德居家具知識館」,林東陽題詩

楔子

吳佳穗

在台灣研究家具,一直欠缺整合性的公共資料庫與知識分享機制,「懷德居家具知識館」即是在這背景下的一個嘗試與突破。

1000 本家具藏書、90 張世界名椅模型加上歷屆家具系友網絡,這些慢慢累積出來的資源,正等待一個空間與經營者,將它分享給公眾。

於是,在 2004 年,一處合家族力量重建的三合院西廂「懷德居」,通過決議釋出作為空間;一位將屆退休的家具教育工作者——林東陽老師,決定變而變者,投入成為經營者,順延著台灣家具教育與產業發展變遷而形變。點點牽連起來的眾多家具友朋和從業廠商,藉著這個樞紐與時機,慷慨成為本館的強力支持網。

家具、建築與庭園,構成了人的生活環境。在「懷德居家具知識館」,多層次的空間中,家具、建築與庭園,不只是生活環境,也不只是展示空間。進入「懷德居」,是一場公領域與私領域的溶入與溶出。邀請您在界線變化之間,一起學習與體驗家具、認識世界與台灣家具的演變、延伸家具教育系統,建立台灣代表性的家具知識交流平台。

森林夢工場
機台裡的故事

吳佳穗

營造任何木工民眾學習場域的第一道關卡,就是木工機具。

因應木工製作過程的需要,木工機具分為多個種類,最基本的至少要有圓鋸機、平鉋機、手押鉋機、角鑿機、砂磨機、工作台,若條件允許,加上集塵機、帶鋸機、路達機及車床等更形完備。一個空間,擺上了一系列的機台,木工場的形體就呼之欲出了。

台灣的木工機械製造重鎮,坐落在中部豐美的土地上。因為經年累積的知識與技術資本,到目前都還能佔據世界第三名的市場席次。

這次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最難得的,是融入了台灣木工機械界的回饋之心。在經年奔波海外衝刺市場的另一端,這群敦厚篤實的中小企業主,聽見了懷德居希望建立木工實驗學校的召喚,驚人地以「一家公司捐一台嶄新特定機種」的方式,慷慨協助建構學校工廠的主體,這個行動,可說是北台灣的主題文化團體與中台灣主題產業的一個神奇的結合。

而這個結合,並不僅僅是一場成功的企業公益,或說是有效率的勸募行為的產物而已。它的背後憑藉的並不是一份精美的勸募計畫書,而是近三十年的產學互動與家族傳承綿密網絡的呈現。林東陽教授暨館主以多年學界與產業互動的人脈請託、山富鄭先生以業界資深領袖身分動員並分配各參與企業的任務、每一家企業包括年輕一代企業主與資深企業主的迅速回應,這些資源的動員基礎,是跨世代、跨地域、跨領域的人際交情與信任一層層砌起來的。

你 / 妳聽過山富、博凱、介明、加祐、湧東、圜銨、張鐵、廣穎、永勳、元博、華薪、森鈺、辰洋、駿鋒、東正、中工、貝特、仕興、龍砧⋯⋯這些名字嗎?這些公司並不打算角逐主流媒體辦理的企業公益獎項,但我看見它們剛剛做了一件讓這土地更美麗的奉獻。

將懷德居說是「木工實驗學校」也罷,或叫「木工私塾」也好,而呼一聲「森林夢工場」也許更令人心嚮往之,千真萬確懷德居的木工教師姓森也姓林,森林二師共掌夢工場﹝Dream Workshop﹞,名之「森林夢工場」,絕對名符其實,有夢最美,我們隨時呼應社會的脈動,希望這裡永遠是台灣木工人的夢想天地。

嘉溪曉山房

木工人應有兩房一廳:書房、工房及展廳

從書本認識古今好設計、尋找靈感,在工房製作,最後至展廳與朋友們分享成果

懷德居創辦人林東陽認為,木工人要有「兩房一廳」:工房、書房和展廳,才算完備。2017 年,有感於學員作品逐漸成熟,懷德居在知識館有限的空間內騰出一個迷你藝廊——嘉溪曉山房,精選學員作品展示。曉山房之名,乃引蘇東坡《行香子・過七里瀨》詞句:「遠山長,雲山亂,曉山青」,將此展示空間命名為「嘉溪曉山房」。林東陽父親文達公,別號曉三,曉山房以其諧音,亦有紀念「西河曉三」之意。

2020 年是懷德居空間的新紀元,經大幅改造的家具知識館,將原先家具體驗館的功能整合至同一棟建築。一樓保留知識館豐富的藏書,空間亦可彈性作為講堂、會議使用,二樓則為採光良好的展覽場,家具與窗外綠意美好相襯,構成了木工人理想的生活空間。

2020 年 11 月懷德居與新北市文化基金會合作,嘉溪曉山房重新開館並推出展覽,遙想 16 年前,懷德居知識館開幕,同樣的場景有了新的面貌,文化、藝文界的老朋友再聚首,見證木藝教育開枝散葉。懷德居相信,文化事業須要長期經營,持續地做,默默地做,自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。

嘉溪曉山房陳列好家具,好家具不是祇在書報雜誌上「看」得到而已、更當親手「摸」得到,尤其椅子,還要讓大家「坐」得到,「買」得到!在此我們以家具會友,傳播家具知識,推薦好家具,提供體驗家具的好所在。好家具使你的房子變成溫暖的家,買到好家具可以享受好一輩子。

三峽北大

木師基地紀念文

鐘聲已響,拍去肩頭的風霜

爬上森林最高點,俯瞰樹下的世界

林間透著光,學徒走進木師的教堂

光影穿過樹間枝枒

溫暖照耀他們的臉龐

樹下人間真不凡,天使都旁觀思量

——《木師頌歌》王學寧

懷德居木師基地(Woodworking Complex, HDG),由國立臺北大學提供 550 坪土地,懷德居籌募 3500 萬,雙方攜手將木工藝術帶進大學,為台灣高等教育寫下新的一頁。

位於臺北大學三峽校區鳶園中,懷德居木師基地歷經六年籌備期,由林嘉慧建築師事務所設計、東月營造有限公司承造,於 2017 年 11 月動土,2019 年 6 月落成。由三棟建築組成的院落環樹而居,總樓地板面積 758 平方公尺,包含工作區、備料室及茶水間。主棟亦稱「木師教堂」——木工匠師的教學殿堂,以傳承木工文化、推廣家具藝術,培育文化產業領域人才為創建宗旨。盼望未來這裡是跨科系、跨年齡的共學、共生之地,人們穿梭在老樹森林中,期待夢想發芽。

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在宇宙般的大學殿堂裡,學生將得以在實作的土壤中成長,並藉此更認識自我。願每位走進木師教堂的人,手握有夢;無須話語,在樹下找到一片寧靜;安放思想於雙手,心手合一;勇於追尋,宛如展翅的飛鳶。

 

懷德居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孫靜源 謹誌
2019 年 夏日
木師基地宣言

回想最初,是什麼讓我們聚集到樹下?是對生活及教育無止盡的期盼與追求;是分享彼此的生活

思維與世界觀。懷德居木師基地(Woodworking Complex, HDG),歷時多年籌備、建造,由國立臺北大學提供 550 坪土地,懷德居募資 3500 萬,雙方攜手推動木藝教育,讓大學的課程多一種選擇。木師基地順利落成,而教育工程正要展開,讓不同領域、背景的人一同學習,喚醒每個人皆有的「自造精神」,並借鏡丹麥經驗,發展多元的創新實驗計畫,重新定義當代木工教育。

這裡不是職業訓練所,目標並非讓學員成為生產工具,而是引導他們創造生活主張。木師不僅傳授技術,也讓學員透過創作表達全然的自己。木工在當代的意義與價值,即是將藝術教育與生活美感深入常民百姓家,由每位學員擴及到每個家庭,再延伸到我們的社會與世界。

在此我們將本著懷德居「勤工儉學,心手合一」的辦學精神,持續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,實踐基金會「傳承木工文化、推廣家具藝術、體會創作美感、豐富生活技能」的宗旨。在此我們亦將努力以赴,達成木師基地肩負的使命:支援臺北大學開設木工家具通識課程、提供年輕木工藝術家駐村創作的處所、設計主題課程鼓勵社會大眾接觸木工、以及做為懷德居未來木工教育的實驗場域。

另類的教堂

另類的教堂,代表木工匠師的殿堂
延續林口嘉溪三合院的聚落概念,將木藝帶入大學校園

當初有感於台灣普遍在木工技藝、生活美學的缺乏,林東陽在林口老家成立了懷德居。即便最初大家並不看好,回顧這十多年來,每一天懷德居都抱持著實驗精神、開放的態度,向前推進。十多年下來,因為大家一同的努力,木工已經不再是小眾的事,越來越多人有興趣、有管道可以學習。2013 年懷德居與臺北大學擬定合作意向書,並於校務會議確立通過後,開始了漫長的籌建之旅,即便過程辛苦,懷德居不後悔做了這個大決定,因為這一步,讓木藝得以進入大學體制,透過課程實際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經驗。

懷德居木師基地位在臺北大學原先規劃的「未來發展區」內,林木豐富,有如一個平易近人的公園,學生鮮少駐足,居民倒是出入頻繁,在這運動、散步。林東陽花了許多時間尋尋覓覓,總算在臺北大學找到心中理想的綠地。林教授認為,這裡離院系所都還有些距離,不怕木工機具聲擾鄰,基地也很完整,建造房子的腹地夠大,對周邊現有樹林破壞最小。最重要的是,這裡充滿綠意,環境單純,自成一格。作為木工教室再適合不過了。

在台灣,政治的舞台總是沸沸揚揚,許多人為了特定的議題投入時間、金錢,甚至走上街頭,但對於教育相關的議題,大家的熱情卻明顯不比對政治來得有興趣。大家都不看好的事,懷德居就來做做看。這次的經驗,與其說號召大家募款,不如說懷德居進行了一場社會實驗,測試大眾是否願意支持創新的教育型態。回想起來,募款過程相當精采,我們出版、辦展覽、舉辦簽書分享會、拍賣學員作品、工作桌、森老師的小刀,大家出錢、出力、出「樹」,甚至還有農夫以賣米來為我們募款,更不用提許許多多的個人與企業捐款了,大家都以各自的方式投入這場教育計畫。原本看似只屬於懷德居的夢想,成為了每個人的夢想,進而形成一股流動的力量。

木工是自然與人之間的對話,這棟建築也是,我們選了一塊美麗的綠地,隱身其中。林語堂說過一句很美的話,「最好的建築是這樣的,我們深處其中,卻不知道自然在那裡終了,藝術在那裡開始。」我們衷心期待這棟建築成為大家的靈感空間,享受這裡的寧靜,並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,為自己的生命展開一場變革。